第10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可也正是这位顾巡抚,一手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

在乡试后的阅卷阶段,顾璘对朝廷派来主持招生工作的监察御史说:“这个张居正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我觉得他将来必是国家栋梁。但现在年龄太小了,这时候若让的中了举,入了官场,将来不过是多一个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而已,不如趁他小,让他受点挫折,对他将来的塑造定有好处。”

这位姓赵的监察御史听了这话就很犹豫。为什么呢?一是他自己也很喜欢张居正,认为应该录取他;二是因为另外一位主考官湖广按察佥事陈束坚决不同意不录取张居正,认为将来一切都说不准,但现在凭卷面成绩不录取他,实在是埋没了人才。

最后在几番权衡之下,赵御史终于理智战胜了情感,听了顾璘的话,没有录取张居正,这也就导致了天才少年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乡试就遭到了落榜的命运。

在很多小说里,是这样演绎张居正面对这种命运的,说他开始也愤愤不平,甚至找到主考官那儿去理论。可事实上却是顾璘很坦白地告诉了张居正,说不录取他,完全是自己的主意。

而张居正的表现呢?完全出人意料!

这个十三岁儿童的表现居然是——因为顾璘的这个决定,在此后漫长的一生里他都对顾璘充满了感激。

如果说他长大后体会到顾璘的一片苦心也就罢了,问题是张居正这个十三岁的儿童在落榜事件的当时就能表现出远远超越一般人的眼光与理解力来,这也是我要说张居正果然真是个“天才”的地方了。

他在后来回忆这件事儿的时候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这话就是说,我那时年龄小,当然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但知道顾璘顾巡抚是真的对我好,常想不负他的期望,鞠躬尽瘁,以死相报,这种想法,到现在还不忘记。

请注意,这话虽然说这种想法现在也“未尝敢忘”——这是到了他成年以后,但前面的内容都是在回忆他当年面对这件事儿的心态,也就是说十三岁的张居正当时就能够明了并理解顾璘的一片苦心,并坦然地接受了这个落榜的结局,而没有半句抱怨!

这种通达,这种睿智,我以为就是张居正真正能被称为天才儿童的地方!

所以后来,他也屡经挫折,可他都不会一蹶不振,世事对他而言,几多大风大浪,他都如履平地,这和他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态绝对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而十三岁的落榜则可以看作是这种心理训练的第一次。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落榜了的张居正在当时就完全没有情绪上的波动,这也不符合人之常情,但他后来的表现是接受了眼前的挫折,并很好地超越了它,甚至因此而一辈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顾璘,这才是这个十三岁男孩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他就像一只雏鹰,经历了十三岁的落榜,就像是经历了凤凰涅槃,经历了浴火重生,之后,他终于可以以更健康、更有力的姿态,飞向他人生无比广阔的天空了!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